您好,欢迎来到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 注册
内蒙古:科学发展推进后发转型 高点起步高端切入
时间:2014-09-03
      8月20日至22日、8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率自治区推动科学发展现场观摩检查组,利用4天时间,先后深入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兴安盟,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城市规划、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和民生改善等领域,进行现场观摩检查,总结点评4个盟市推动科学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从巍峨壮美的贺兰山到松涛滚滚的兴安岭,4天4个盟市、2000多公里行程,40多个考察项目,观摩检查组风尘仆仆,一路走来。大家深刻地感受到,4个盟市发展速度之快、产业层次之高、发展后劲之足、文化旅游资源之丰富都是令人振奋的。当前,4个盟市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难得机遇期,同时又处在艰难的负重爬坡期。他们登高望远、搭梯铺路,坚持“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理念,高端切入促转型,努力实现后发赶超,推动经济发展迈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健康轨道。
      转型发展远谋近施
      曾经取意“乌金之海”的乌海,如今不只是做精做细“乌”的文章,更是在“海”上下功夫,突出环湖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升级,积极构建“水在城中、城在水中、滨水而居”的城市发展格局。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的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历时4年,总投资51亿元,主体工程宣告正式竣工,标志着乌海人半个多世纪的安澜之盼、水润之愿从梦想变为现实。
      随着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雏形已现。观摩检查组一行走在大坝上,极目远眺,坝前湖面波光粼粼,碧水与蓝天相接,湖光与山色相衬,宛如一幅灵秀俊逸的山水画。大家不禁啧啧赞叹:乌海真的有“海”了!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乌海市必须面对并切实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转型发展,不是盲目的“舍近求远”,而是持续发展的“远谋近施”;转型发展,更不是放弃传统优势产业,而是再度谋求产业的“涅槃新生”。
      乌海市以建设一流的国家级煤焦化、氯碱化工两大基地为目标,以自治区“五大基地”建设为指引,将转型发展贯穿于始终,一大批产业转型骨干项目全面启动、加快建设,呈现出传统产业亮点频闪、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支柱产业多点开花的多元化发展局面,为乌海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君正能源低热值煤热电联产项目,依托当地煤炭、石灰石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清洁能源产业,今年上半年实现盈利4亿元。
      乌海华油天然气有限公司正在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利用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处理焦炉煤气30亿立方米。
      东源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美国先进技术生产4-丁二醇项目,总投资达375亿元,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解决就业岗位3000多个。
      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采用专利技术生产的有机硅系列产品,填补了自治区产业空白,项目全部投产后总产能将跃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
      陕汽乌海新能源专用汽车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今年预计装配销售整车3000辆,近2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也正在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在乌海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汉森酒业集团坚持走“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自植葡萄5000亩,订单种植12000亩,年产5大类上百个品种的葡萄酒5000吨,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乌海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颇丰,数据显示: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71.7:27.3调整为目前的0.9:65.9:33.2;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建市初期的8.5%提高到目前的30.2%;今年上半年,全市铁路“白货”发运量继续增长,“白货”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
      转型发展深耕绿色
      巴彦淖尔土地肥沃、灌溉充足,是闻名遐迩的米粮之仓和引人入胜的瓜果之乡。走进巴彦淖尔,从城市到乡村,从田间到市场,观摩检查组触目之处皆是葵云浮动、麦浪如锦,一片丰收的景象。“绿色”是巴彦淖尔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最大的特色。30多个5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近4000个规模化肉羊养殖场,对推动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在转型升级的产业布局中,巴彦淖尔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争当自治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的排头兵。
      夏粮喜获丰收,有机小麦种植近1万亩,设施农业新增4.5万亩;今年新建肉羊规模化养殖场275个,预计牧业年度肉羊饲养量2087万只、出栏1090万只以上;争取国家新增出栏1000万只优质肉羊生产基地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力争2017年肉羊饲养量达3000万只、出栏1800万只;奶牛饲养量已达13万头,有机奶产量居全国第一;圣牧乳业公司在香港上市,实现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河套雪花粉、鲁花葵花油、巴美法式羊排、得利斯火腿肠、鸣兴脱水菜……河套平原出产的越来越多的“农”字号名优产品,正在走向国内外大市场。
      浩彤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全按照“一园五区”规划设计,功能十分齐全,每年可生产绿色果蔬产品3.2万吨,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
      富川肉羊养殖园是一个“巴美肉羊”繁育、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各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机械化,达产后预计年出栏肉羊50万只,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对全市养殖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从一家一户分散式生产到专业公司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单纯的卖原料到挂上品牌卖产品,昔日的“塞外粮仓”被赋予新的内涵,千里沃野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
      如今在巴彦淖尔,养羊正成为农牧民增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把养羊当成主业,肥沃的土地则成了“为羊而种”,巴彦淖尔市已成为全国地级市“饲养量第一、常年育肥出栏第一、四季均衡上市第一”的肉羊生产加工商品基地。
      从传统养殖到规模化养殖,再到肉羊精深加工,巴彦淖尔人的眼光远远不止于此,他们决定将肉羊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到网上,力求融入全球“羊市”,在发展现代农牧业方面走在全区甚至全国的前列。
      转型发展民生优先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都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都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兴安盟看望慰问困难职工时,对当地党员干部的殷切嘱托。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经济转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与此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也会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
      上半年,兴安盟主要指标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有8项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5项指标增速排在全区第一位;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然而,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盟情实际没有变,欠发达中的欠发达地区的地位没有变,兴安盟仍然是全区发展的“短板”。谷底深寒,退无可退。再难的路也要走,只有迎难而上,才能绝地奋起;只有始终迎着老百姓期盼的方向走,才能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兴安盟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棚户区改造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高标准高质量落实自治区“四个一”民生工程,抢抓国家和自治区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最大力度支持的机遇,全力打响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在自治区补助的基础上,计划投资24亿元全力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筹资1.4亿元对所有农牧户发放一吨煤,资助低保户大学生1350人,安排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2551人。
      全盟261个嘎查村将在年内实现“十个全覆盖”;危房改造开工13500户、竣工9500户;街巷硬化开工610公里、竣工470公里;98个幼儿园、157个标准化卫生室和170个便民连锁超市相继开工。以乌兰浩特和阿尔山为重点,全盟8.5万户、745万平方米的棚改任务由3年提前到2年全部完成。
      乌兰浩特市采取现状改造完善提升、区域更新改造和异地安置更新改造3种方式,全力打造乌兰浩特中心城市,推进乌兰浩特新老城区、科右前旗新址和4个区级园区一体化建设,努力让棚户区群众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
      一年来,全盟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7亿元,整合资金近10亿元,实现了7.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人均收入增长17%。2014年的扶贫目标力争实现8万人稳定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将增长22%。
      转型发展沙中探路
      走进广袤而神奇的阿拉善,观摩检查组无不惊叹于自然之手在这里创造出的丰富独特的地理景观,孕育出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当前,阿拉善盟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对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阿拉善盟坚持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沙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今年投资9.38亿元实施了12个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了月亮湖、天鹅湖、南寺、北寺、越野e族汽车文化园和额济纳黑河流域胡杨林等重点景区建设。坐落在贺兰山森林公园之中的福因寺景区,是大漠戈壁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里不仅可以登险峰、观林海、看波涛、游古寺,享受绿色林海与金色大漠相互交织的壮美风光,还可以品味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巴彦霍德嘎查沙葱种植基地将野生沙葱首次进行人工规模化种植,标志着阿拉善盟“沙葱产业”开始形成。肉苁蓉、锁阳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11个科研项目正在全盟大力推进,其中6个项目已完成中试,部分特色沙生植物产业化开发已经取得突破。正在建设的阿拉善奇石文化产业园依托沙漠奇石这一独特资源,建成后将容纳1000多商户入驻,可解决3万多人就业。
      今年以来,全盟树立大旅游理念,深入挖掘、充分利用神舟飞天、沙漠绿洲、胡杨精神等独特资源,不断丰富创新旅游业态,形成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的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同时,不断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主动融入宁蒙陕甘旅游经济圈,共同打造旅游黄金通道和精品旅游线路。
      阿拉善通过搭建产业平台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让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连续四届的阿拉善文化节,成为集聚人气、激活旅游市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器;阿拉善奇石文化产业已成为城市的名片和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每年一届的“阿拉善玉·奇石文化旅游节”,吸引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奇石爱好者;在国内10个重点城市开展《阿拉善传奇》巡演和摄影展活动,成功举办两届中网CRT网球级别联赛、首届中国阿拉善沙漠挑战赛,进一步扩大了“苍天圣地阿拉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项项强势推进的重点项目,一幅幅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一处处活力四射的工业园区,一张张激情澎湃的自信笑脸……短短4天时间里,一路看过来,观摩检查组或感受惊喜,或交口称赞。
      转型发展,未雨绸缪;转型发展,壮士断腕。观摩检查组成员一致认为,转型非一日之功。应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必须毫不动摇地保增长,但保增长不能忘转型。必须始终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相协调,不受眼前诱惑,忍住一时之痛,努力实现保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