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 注册
赤峰市有力推进后进嘎查村整顿转化工作 夯实农村牧区基层基础
时间:2014-09-17
  近年来,赤峰市立足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际,采取每年按10%比例倒排查的方式和基层党组织自评、党员群众测评、上级党委评定相结合的程序确定后进嘎查村,并按照“一年推进、二年提升、三年跨越”的思路,积极整合人、财、智等多方面优势资源,全力实施“七个一”百村帮联行动,有力推动后进嘎查村集中整顿转化,农村牧区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
  领导联系挂点 直接访村入户
  后进嘎查村整顿转化工作开展伊始,市委便明确旗县级领导干部是帮联行动的总负责人,要求各地区党员干部都要定点联系,每年深入后进嘎查村不少于12次、时间不少于20天。在后进嘎查村整顿转化过程中,203名定点联系县处级领导身体力行,经常深入到联系点现场办公,亲自帮助嘎查村明确整顿思路,研究发展路子,亲自协调解决村路、饮水等实际问题,做到了“四亲自三带头”,得到了嘎查村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目前,全市定点联系领导累计召开各类协调会415次,帮助协调落实整顿转化项目资金2.3亿元,后进嘎查村村强民富的基础保障得到明显加强。
  整合部门资源 对口结对帮扶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从根本上解决后进嘎查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市委、旗县区党委积极调动和发挥机关单位优势资源,全面推行“五有”帮扶工作法(有帮扶方案、有帮扶工作队、有帮扶联系卡、有走访民情日志、有工作台账)。在市级开展了“三结对三服务”和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旗县区协调民政、财政、农业、扶贫等多个部门,保证每个后进嘎查村至少有1个市直单位联系、1个旗县区直机关单位结对包扶。在结对帮扶过程中,联系包扶单位与后进嘎查村班子一起研究政策、一起琢磨办法、一起落实项目,共谋后进村难题的破解之道。目前,全市参与帮扶部门干部累计入村调研3189次,走访群众5700多人,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7140多个,帮助争取各类资金约1.5亿元,转移安置剩余劳动力5400多人。红山区文钟镇西水泉村在结对帮扶单位的帮助下,铺设完成砂石路2200延长米,硬化小巷1100延长米,新打配机电井2处,铺设输水管道8000余延长米,有效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落实企业帮扶 集聚优势资源
  针对非公企业和后进嘎查村的自身优势,为每个后进嘎查村确定1个非公企业,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通过以工带农、村企互助、资源互动、优势互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关心、支持和参与后进嘎查村经济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村级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方面的能力。
  目前,各地区协调发改、经信、工商等行业主管部门,联系确定415家企业单位与后进嘎查村一对一开展“三定三引三带”帮扶共建活动,即定人员联系、定帮扶措施、定共建目标,引进企业加工项目、引领产业大户带头、吸引农牧民建生产基地,带动生产水平提升、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累计确定帮扶共建项目164个,落实帮扶物资折合1500多万元,转移安置剩余劳动力3100多人次。阿鲁科尔沁旗先锋乡新地村在共建企业帮带下,利用本地小米、绿豆等杂粮生产优势,组建产、供、销一体化杂粮生产合作社,覆盖全村362户农户。元宝山区平庄镇太平地村在企业帮扶下,对原有奶站进行升级改造,引资330多万元新建一处占地30亩、养殖规模500头的奶牛牧场园区。
  发展项目支撑 筑牢发展后劲
  项目扶持促民增收是关键。各地区在整顿转化后进嘎查村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改善基本条件作为整顿转化的重要任务,围绕水、田、路、电、房等方面,抢抓政策机遇,多方筹措项目资金,推动后进嘎查村基础条件得到改观。同时,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入手,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数村一品、连片规模”的思路,因地制宜,为每个后进嘎查村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大力推进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从根本上增强内在发展动力。目前,全市累计为后进嘎查村落实各类发展项目1000多个,平均每个后进嘎查村落实大小不等的发展项目至少在3个以上。松山区城子乡水泉村争取发展玉米膜下滴灌项目2600 亩,实现亩均增收300元,加快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派驻第一书记 共谋乡村发展
  从旗县区、苏木乡镇机关选派200多名熟悉农村牧区工作、作风正派、能力较强的县级后备干部、年轻干部到后进嘎查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开展“三进三问三同三解”工作,即进基层、进村组、进农户,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与嘎查村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驻村第一书记以嘎查村为家,与农牧民认亲结友,上接“天线”找项目、寻资金,下连“地气”聚人心、带队伍,心里惦记的是民情冷暖,脑袋里琢磨的是强村富民。正如元宝山区平庄镇党委副书记、太平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卢仕良所说的那样,“如何让村民过上富足的生活,是太平地村‘两委’班子思考的头等大事,更是我这个第一书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通过自己和班子的能力,让村里实实在在地发生变化,让村民心气变顺、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是我们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最大心愿。”林西县大营子乡针对繁荣村“两委”不和、群众怨声载道的实际,及时调整村党支部班子,选派乡党委组织委员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很快使村里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干警驻村综治 力促和谐稳定
  “过去有小矛盾、小问题,我们要跑乡里,甚至要到县里去才能解决,现在有驻村干警在身边,许多事情在村里就能解决好,非常方便!”这是后进嘎查村民普遍对驻村干警最朴实的评价。后进嘎查村整顿转化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始终把综治、维稳工作作为维护后进村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整顿转化工作总体规划同步推进。在选派政法干警驻村开展综治维稳工作中,驻村干警注重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把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消除在基层,努力实现基层“五个零”目标,即社情民意零盲点、矛盾纠纷零激化、嘎查村民零上访、治安刑事零发案、为民服务零距离。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通什嘎查在驻村民警的协调下,妥善解决了17年没有解决的草牧场分田到户问题,消除了矛盾纠纷隐患。
  组工干部服务 注入帮联活力
  发挥各级组工干部组织联络、党建指导等方面优势,为每个后进嘎查村指定一名组工干部,负责嘎查村“两委”班子和帮联企业、帮扶单位的沟通协调,推动各方面工作和服务及时落实到位。各级组工干部驻村入户后,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了解情况,与农牧民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真正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所想,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帮扶工作的重点。巴林右旗委组织部干部佟建华作为索博日嘎镇海清村整顿转化工作联络员,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协调打配机电井9眼,整改水浇地2400亩,推动海清村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