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就及风险
时间:2017-04-01
2005年之后,特别是“一带一路”构想提出以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过同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在成为直接投资净流出国的同时,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国经济已经正式从“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的新开放阶段。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巨大成就
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系构造的重要一环,在过去的十年中,企业走出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亮点之一。
1.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稳定增长
进入十一五时期,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在2005-2016年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2005年,中国企业在1亿美元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仅有13项,涉及金额不足102亿美元,承包工程项目21项,涉及合同金额仅有100亿美元。到2016年,大型对外直接投资和承包工程项目分别达到203项和140项,涉及金额分别为1690亿美元和765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5.6倍和6.7倍。
2.对外投资市场不断增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重要的海外市场。
在企业海外投资规模整体增加的同时,企业的市场开拓特别是大型投资项目的市场开拓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绩。2005年,我国1亿美元以上的直接投资项目进入的市场只有美国、古巴、哈萨克斯坦等11个海外市场,而到2016年,大型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市场分布几乎已经遍布全球,52个市场中都有中国企业投资的身影。同时,从具体的分布来看,早期我国海外投资的进入地主要以美国市场和非洲市场为主,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重要的海外市场。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318亿美元,承包工程项目457亿美元,分别占到直接投资和工程承包合同总额的18.9%和59.8%。
3.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从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伴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规模的增长,走出去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06年,我国大型项目投资中涉及的大类产业只有能源、金属、房地产、交通运输、农业和金融六个部门,其中能源、金属、房地产和交通运输这四个部门的对外投资占整个对外投资的比重超过了97%,能源部门的对外投资在整个对外投资中比重更是接近50%,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资源寻求型投资的特征。在此之后,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一是大型项目投资涉及的产业在不断增多,2016年,大型投资项目已经涉及十余个大类产业。二是产业投资结构趋于均衡,高技术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提升。2016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分布中,占比较大的产业分别是能源(20%)、科学技术(16%)、娱乐(13%)、旅游(12%)和交通运输(11%),投资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4.对外投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是影响企业海外市场进入的重要因素。从过去十年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现实实践来看,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具体来说,在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承包工程项目中,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共有58个,其中有9个项目被迫中止或者遭受了较大的金融损失,占总投资项目数的16%,失败项目涉及金额占总投资额的45%。而到2016年,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已经达到368个,但出现问题的项目只有25个,失败项目数占总投资项目的比重只有7%,失败项目涉及金额也下降到了12%,说明伴随着投资经验的逐渐累积,企业走出去的投资风险正在逐渐下降。
二、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企业在过去十年中的海外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大型投资项目占比相对较少。
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整体规模和项目数量都在快速上升,但从项目大小的分布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都是1亿美元以下的小型项目,大型项目在整个对外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举例来说,在2015年,我国共有6700个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获得审批,但其中投资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只有166个,仅占全部投资项目数的2.4个百分点。如何在稳步推动对外投资规模持续增加的同时,继续提高大型投资项目所占比重是下一阶段对外投资中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
2.对外投资市场和产业过于集中
投资市场的多元化以及产业投资的均衡增长是抵御外部冲击,保持对外投资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方式。从我国对外投资的国别分布和产业分布来看,虽然市场多元化和产业的均衡发展已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投资市场和产业过度集中的现象。2016年,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分布中,美国、英国、德国、巴西和芬兰是最大的五个市场,这五个市场的投资额占对外投资的比重超过60%,其中仅美国一个市场的比重就达到了33%,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产业分布层面,虽然在产业大类上,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趋于平衡,但在具体产业内部,产业过于集中的现象仍然存在。2016年科技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中,26个大型项目中的8个都在医药行业,占到整个科技产业投资项目总数的31%。
3.个别市场和产业的对外投资风险不容忽视
虽然在整体上来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在不断下降,但个别市场和个别产业的对外投资风险仍然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举例来说,2011年我国对利比亚直接投资和承包工程的大型项目总共7个,这些项目全部被迫取消或遭受到了较大的金融损失。从2005-2016的投资经验来看,在相对较大的投资国中,澳大利亚、美国、尼日利亚、越南和哈萨克斯坦是对外投资风险相对较高的国家,这些国家出现问题的投资项目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9.2%、11.4%、8.3%、7.5%和6.5%。在产业层面,金融业是投资风险最高的行业,92个大型投资项目中有19个出现了问题。除此之外,金属、科技和旅游产业的对外投资风险也相对较高,这些产业出现问题的项目数占总项目的比重都超过了10%。
三、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推动企业走出去,降低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未来的政策选择可以在以下几个层面有所侧重。
1.搭建对外投资的公共平台,定时发布有关国外市场的政治、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降低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
2.鼓励开展国别经济特别是小国的国别经济研究,培养了解特定市场环境、制度、法律的专有人才,深化对国外市场的国情认识。
3.对率先进入市场的投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金融补贴,鼓励企业主动开拓海外市场,促进投资市场的多元化。
4.积极推进双边和多边投资协定的签订,在已有的政策框架下,积极支持企业在海外市场维护自身合理权利,切实保护中国企业利益。
5.规范企业海外投资行为,减少中方企业自身违规投资所引起的对外投资风险。
6.给予企业财政、金融、投资保险等层面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提高核心产品竞争力,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规避和风险承受能力。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巨大成就
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系构造的重要一环,在过去的十年中,企业走出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亮点之一。
1.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稳定增长
进入十一五时期,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在2005-2016年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2005年,中国企业在1亿美元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仅有13项,涉及金额不足102亿美元,承包工程项目21项,涉及合同金额仅有100亿美元。到2016年,大型对外直接投资和承包工程项目分别达到203项和140项,涉及金额分别为1690亿美元和765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5.6倍和6.7倍。
2.对外投资市场不断增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重要的海外市场。
在企业海外投资规模整体增加的同时,企业的市场开拓特别是大型投资项目的市场开拓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绩。2005年,我国1亿美元以上的直接投资项目进入的市场只有美国、古巴、哈萨克斯坦等11个海外市场,而到2016年,大型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市场分布几乎已经遍布全球,52个市场中都有中国企业投资的身影。同时,从具体的分布来看,早期我国海外投资的进入地主要以美国市场和非洲市场为主,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重要的海外市场。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318亿美元,承包工程项目457亿美元,分别占到直接投资和工程承包合同总额的18.9%和59.8%。
3.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从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伴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规模的增长,走出去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06年,我国大型项目投资中涉及的大类产业只有能源、金属、房地产、交通运输、农业和金融六个部门,其中能源、金属、房地产和交通运输这四个部门的对外投资占整个对外投资的比重超过了97%,能源部门的对外投资在整个对外投资中比重更是接近50%,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资源寻求型投资的特征。在此之后,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一是大型项目投资涉及的产业在不断增多,2016年,大型投资项目已经涉及十余个大类产业。二是产业投资结构趋于均衡,高技术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提升。2016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分布中,占比较大的产业分别是能源(20%)、科学技术(16%)、娱乐(13%)、旅游(12%)和交通运输(11%),投资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4.对外投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是影响企业海外市场进入的重要因素。从过去十年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现实实践来看,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具体来说,在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承包工程项目中,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共有58个,其中有9个项目被迫中止或者遭受了较大的金融损失,占总投资项目数的16%,失败项目涉及金额占总投资额的45%。而到2016年,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已经达到368个,但出现问题的项目只有25个,失败项目数占总投资项目的比重只有7%,失败项目涉及金额也下降到了12%,说明伴随着投资经验的逐渐累积,企业走出去的投资风险正在逐渐下降。
二、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企业在过去十年中的海外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大型投资项目占比相对较少。
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整体规模和项目数量都在快速上升,但从项目大小的分布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都是1亿美元以下的小型项目,大型项目在整个对外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举例来说,在2015年,我国共有6700个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获得审批,但其中投资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只有166个,仅占全部投资项目数的2.4个百分点。如何在稳步推动对外投资规模持续增加的同时,继续提高大型投资项目所占比重是下一阶段对外投资中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
2.对外投资市场和产业过于集中
投资市场的多元化以及产业投资的均衡增长是抵御外部冲击,保持对外投资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方式。从我国对外投资的国别分布和产业分布来看,虽然市场多元化和产业的均衡发展已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投资市场和产业过度集中的现象。2016年,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分布中,美国、英国、德国、巴西和芬兰是最大的五个市场,这五个市场的投资额占对外投资的比重超过60%,其中仅美国一个市场的比重就达到了33%,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产业分布层面,虽然在产业大类上,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趋于平衡,但在具体产业内部,产业过于集中的现象仍然存在。2016年科技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中,26个大型项目中的8个都在医药行业,占到整个科技产业投资项目总数的31%。
3.个别市场和产业的对外投资风险不容忽视
虽然在整体上来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在不断下降,但个别市场和个别产业的对外投资风险仍然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举例来说,2011年我国对利比亚直接投资和承包工程的大型项目总共7个,这些项目全部被迫取消或遭受到了较大的金融损失。从2005-2016的投资经验来看,在相对较大的投资国中,澳大利亚、美国、尼日利亚、越南和哈萨克斯坦是对外投资风险相对较高的国家,这些国家出现问题的投资项目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9.2%、11.4%、8.3%、7.5%和6.5%。在产业层面,金融业是投资风险最高的行业,92个大型投资项目中有19个出现了问题。除此之外,金属、科技和旅游产业的对外投资风险也相对较高,这些产业出现问题的项目数占总项目的比重都超过了10%。
三、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推动企业走出去,降低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未来的政策选择可以在以下几个层面有所侧重。
1.搭建对外投资的公共平台,定时发布有关国外市场的政治、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降低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
2.鼓励开展国别经济特别是小国的国别经济研究,培养了解特定市场环境、制度、法律的专有人才,深化对国外市场的国情认识。
3.对率先进入市场的投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金融补贴,鼓励企业主动开拓海外市场,促进投资市场的多元化。
4.积极推进双边和多边投资协定的签订,在已有的政策框架下,积极支持企业在海外市场维护自身合理权利,切实保护中国企业利益。
5.规范企业海外投资行为,减少中方企业自身违规投资所引起的对外投资风险。
6.给予企业财政、金融、投资保险等层面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提高核心产品竞争力,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规避和风险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