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培育“小巨人”中小企业还需哪些保障
时间:2019-04-12
我国中小微企业解决了80%以上的就业,因此可以说,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已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近期,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融资支持、财税支持、提升创新、服务保障、强化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再次重申。
“此次出台的《意见》,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生产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难点痛点,对去年以来各项惠及小微和民营企业的支持政策,进行了总结和深化,意味着支持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创新作为深化对内改革的重要内容,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华尔街见闻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
事实上,去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已经出台了不少相应措施直指中小微及民营企业发展痛点,并相继落地。除了中央层面外,不少地方正积极出台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如海南省将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财政支持、落实普惠金融政策等方面,助力中小微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安徽省将推动200亿元的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落地;深圳设立总规模为3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首期20亿元小微企业专项再贴现额度,试点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等。
3月份PMI数据显示,大小企业分化程度显著收敛,大企业PMI回落0.4个百分点至51.1%,中型企业PMI由46.9%跃升至49.9%,小企业PMI大幅回升4个百分点至49.3%,为近5个月来的最高值。大小企业PMI之差已经回落至近年来的较低水平。从数据来看,2018年下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可能已经取得初步效果。
不过依然要认识到,融资难融资贵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例如在征信、差异化考核等方面还有待完善,而平衡防风险与促发展,也是需要各方密切关注的。
“解决融资难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中小企业征信数据收集难的问题。”元素征信首席风控官戴轶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中小微企业数量极为庞大、分布较散,且既往的信用信息少,而金融机构的人力又有限。所以,除需要持续加强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之外,利用金融科技中的大数据技术打造金融机构的智能风控也是创新手段之一。目前,利用大数据来构建客户画像进而防控风险,已成为不少金融机构的“必备选项”。
此前,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曾透露,中国的征信体系是“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政府这只“手”主要是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责的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接入3500多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数据以及9.9亿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和2600多万户的企业和其他法人组织的信用信息。在市场这只“手”方面,陈雨露表示,目前在市场上有125家企业征信机构,97家信用评级机构,这些机构中80%以上是民营资本投资兴办的。从2017年以来,为了满足互联网金融领域信息共享的需求以及个人征信的有效供给,人民银行批准了国家首个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即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已签约接入600多家机构的信用信息。
此外,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多方面推动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元素征信也在相关部门指导下筹备小微企业相关信用信息的系统建设。该系统以全景大数据资源为企业画像,引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等众多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展示企业发展经营特质、商业信誉等情况,为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有效规避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信用风险和资金风险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进一步提升政务和金融服务能力。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民企和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支持小微企业过程中,要注意防控风险,遵循市场规律。金融监管部门要求,要将宝贵的金融资源真正用到民营企业,防止“一哄而上”对部分企业过度融资、多头融资,形成集中风险。
对此,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此前强调,要平衡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银行不得组织运动式的信贷投放,要遵循经济金融规律。这不仅考验着监管层的智慧,也意味着银行需要尽快完善风控体系和信用风险定价机制。
近期,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融资支持、财税支持、提升创新、服务保障、强化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再次重申。
“此次出台的《意见》,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生产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难点痛点,对去年以来各项惠及小微和民营企业的支持政策,进行了总结和深化,意味着支持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创新作为深化对内改革的重要内容,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华尔街见闻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
事实上,去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已经出台了不少相应措施直指中小微及民营企业发展痛点,并相继落地。除了中央层面外,不少地方正积极出台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如海南省将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财政支持、落实普惠金融政策等方面,助力中小微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安徽省将推动200亿元的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落地;深圳设立总规模为3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首期20亿元小微企业专项再贴现额度,试点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等。
3月份PMI数据显示,大小企业分化程度显著收敛,大企业PMI回落0.4个百分点至51.1%,中型企业PMI由46.9%跃升至49.9%,小企业PMI大幅回升4个百分点至49.3%,为近5个月来的最高值。大小企业PMI之差已经回落至近年来的较低水平。从数据来看,2018年下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可能已经取得初步效果。
不过依然要认识到,融资难融资贵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例如在征信、差异化考核等方面还有待完善,而平衡防风险与促发展,也是需要各方密切关注的。
“解决融资难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中小企业征信数据收集难的问题。”元素征信首席风控官戴轶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中小微企业数量极为庞大、分布较散,且既往的信用信息少,而金融机构的人力又有限。所以,除需要持续加强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之外,利用金融科技中的大数据技术打造金融机构的智能风控也是创新手段之一。目前,利用大数据来构建客户画像进而防控风险,已成为不少金融机构的“必备选项”。
此前,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曾透露,中国的征信体系是“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政府这只“手”主要是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责的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接入3500多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数据以及9.9亿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和2600多万户的企业和其他法人组织的信用信息。在市场这只“手”方面,陈雨露表示,目前在市场上有125家企业征信机构,97家信用评级机构,这些机构中80%以上是民营资本投资兴办的。从2017年以来,为了满足互联网金融领域信息共享的需求以及个人征信的有效供给,人民银行批准了国家首个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即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已签约接入600多家机构的信用信息。
此外,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多方面推动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元素征信也在相关部门指导下筹备小微企业相关信用信息的系统建设。该系统以全景大数据资源为企业画像,引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等众多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展示企业发展经营特质、商业信誉等情况,为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有效规避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信用风险和资金风险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进一步提升政务和金融服务能力。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民企和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支持小微企业过程中,要注意防控风险,遵循市场规律。金融监管部门要求,要将宝贵的金融资源真正用到民营企业,防止“一哄而上”对部分企业过度融资、多头融资,形成集中风险。
对此,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此前强调,要平衡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银行不得组织运动式的信贷投放,要遵循经济金融规律。这不仅考验着监管层的智慧,也意味着银行需要尽快完善风控体系和信用风险定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