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 注册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下一步怎么走?“流转”有了新内容
时间:2014-11-11
      深秋时节,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骆驼山镇兴农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在贮藏马铃薯,撑口袋的、装袋子的、扎口子的,分工明确,不一会儿,铺了一地的马铃薯成袋成袋地被码放整齐,只等入窖。
      “一部分马铃薯当季出售,剩下的,留到冬天卖,每吨能多卖1000元左右,等于多种了一茬。”兴农合作社负责人王军指着身后的3个大贮窖高兴地说。
      “近年来,自治区大胆探索实践,把推进农村经营机制创新、培育壮大各类经营主体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积极加以扶持引导,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已初步形成了农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骨干、集体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农业经营格局。”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认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把自己的土地草牧场承包给大户或合作社,一批新型农牧民带动着当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生动的个例。这个由当地20户农民联合组建的合作社,流转耕地3800亩。今年,他们按照“高产创建”技术规程,应用脱毒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高龙栽培、合理密植、节水灌溉等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取得明显增产效果,平均亩产超过了8000斤。眼下马铃薯市场行情不错,兴农合作社马铃薯总收入可达3000万元左右。

      “流转”有了新内容

      每年春节前后,无论你在旅途上,还是在电视里,一定都曾见过浩浩荡荡的农民务工队伍。他们推拉扯拽着硕大的行李,如潮水般拥满各个车站……
      这种场面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目睹过它的人。2007年,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为248.67万人,2008年为255.25万,在六七年前,仅一年时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就增加了6.58万人。尽管目前在农牧业中从业的劳动力看似不少,但其中毕竟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占多数。农村、牧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无人种地养畜”的问题日渐突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牧民纯收入中来自农牧业的比重正在明显下降,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并不喜欢“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相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向往“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农业、牧业在相当多的农户那里已经逐渐变为收入增长中的“副业”。
      为了增加收入,农村牧区多数农户家庭让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从事非农产业,摞荒地的现象较为明显。生产效率不高,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完善,使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强调指出,要持之以恒抓好粮食生产,要确保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不吃亏、有收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内蒙古的地位举足轻重。
      郭健认为,目前自治区80%以上的耕地和90%以上的草牧场仍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这种生产模式不适应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要求,推进农牧业现代化面临更大挑战。如果不能促成土地集中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种粮收益就不可能有保障,粮食安全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强迫农民去种粮。
      他说,目前农产品价格已居高位,要提高农民种粮收益,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以摊薄农业生产成本,我们的农产品才有竞争优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进程启动。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和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把自己的土地、草牧场承包给大户、合作社或企业,土地流转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比重不断提升。土地流转在继续,农牧民的收益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增长。
      找准政策与实际的最佳切合点,抓住构建新型农牧业经济体系的大好机遇,内蒙古的“流转”有了新内容。
      2013年,全区土地和草牧场流转面积达到2060万亩和6321万亩,分别增长了23%和19%,目前全区从事种植业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3312个。
      据统计,这一年全区农牧民转出土地从事其他产业的人数达318万人。他们在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的同时,通过务工和创业等多种方式,劳务收入达317.9亿元,人均每年获得非农收入9998元。

      “流转”合同纷至沓来

      “将20亩山坡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亩每年不仅能拿到200元的地租,还能在合作社打工赚钱,土地流转真是好啊!”
      近日,谈起土地流转给自己带来的效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新民乡光明村村民杨杰赞不绝口。杨杰介绍,这20亩山坡地往年并不能给他带来太多的收入,赶上好年景,每亩能收入100—200元,要是赶上旱年头儿,颗粒无收也很正常。现在,无论年头儿咋样,每年4000元的地租是固定不变的,今年在合作社打工收入达到3万多元。再加上自己还有13亩的水浇地,一年下来收入不错。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鸿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流入1800亩农牧民承包经营的土地,通过规划整合实现了渠、沟、路、林、田、机、电、井8项配套,实现耕作的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统一经营。通过收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租金,安置农牧民就业,既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又促进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全区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农牧业合作社,目的只有一个——将土地、草场集中连片统一管理,增加农牧民收入。
      通辽、呼伦贝尔、巴彦淖尔等地的不少旗县已经走出了一条围绕农牧业资源深度开发发展工业园区、农牧业产业集聚和城镇化互动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好路子。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合作社遍地开花,内蒙古对于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在不断扶优、扶大、扶强。各类不同性质、不同主体的农字号龙头企业为了拓展生产空间,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促进农户致富。
      2013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981家,实现销售收入3455.6亿元,增长了14.5%。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了全国知名的“黄金奶源带”、“葡萄酒黄金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肉羊产业带”、“玉米黄金带”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突破3.7万家,合作社示范社总数达到501家。
      2013年,全区有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农牧民人均通过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实现纯收入373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3.4%。
      “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和产品输出的重要载体,是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条的主体力量,应加大力度扶持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自治区农牧业厅总农艺师高常胜认为。
      “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抓住两个关键:第一,要巩固家庭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决不限制或强制农牧民流转承包土地,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切实有效保障农牧民财产权利;第二,要培育现代农牧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提高农牧民集约化经营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牧民新型合作组织,着力构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郭健表示。
      科技服务与规模经营嫁接
      发展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家家包地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农业规模经营创造了外部条件,农牧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为农牧民提升了效率,而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则为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深入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科技是提高农牧业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
      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牧民进行科技创新,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并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帮助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科技兴农,正在一步一步的提升着农牧业的科技含量。
      据了解,2013年全区耕地10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为12.4万户,面积达到2231万亩以上。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东山屯村福海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的1238亩土地,过去由102户农牧民种植,每年至少需要102个劳动力、102台(套)小四轮,现在只有15至20个劳动力、两台大型拖拉机和4台小四轮就可以完成一切田间作业。闲置的劳动力可以发展其他产业,而节省的投入,每年可为每户节约1500元左右。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实施“高位嫁接”,是自治区采取的“性价比”较高的科技提升办法。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龙头企业纷纷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室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整合科技资源,并组建了种植、畜牧、饲草、种业等产学研一体化的农牧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加快良种研发,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才能真正促进科技与农牧业实现深度融合。”郭健说。
      科技在进步,市场流通也要跟得上脚步。农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各地实际情况不同,目标却只有一个——扶持农畜产品购销大户,带动个体农户、牧户,不断加快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一颗土豆从农田到消费者手中,传统流通环节至少5—7个月,从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流通环节能直接缩减为3—4个月。
      目前,内蒙古已经有了具备“订单式服务”的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它将农户与销售终端相结合,拉近上下游两端距离,化解了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这种农产品流通模式不仅降低了生鲜损耗,保障了农民收益,更依靠缩减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直接削减了转嫁给消费者的负担。
      服务体系要健全,强大的保障是关键。为改变农牧业生产“靠天吃饭”状况,近年来内蒙古大力推广农业保险,目前农业保险已成为农牧民化解种植业、养殖业生产风险的重要渠道。